回首改革路 傳承測繪情
他1977年從部隊轉業至江蘇省測繪局測量二隊從事野外數據采集工作,至2015年退休,從事測繪工作近40年;他作為改革開放40年時代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,為祖國建設揮灑青春和熱血,為測繪事業奉獻赤子之心。在舉國掀起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熱潮的日子里,筆者走訪了這位老測繪——宋建鄴,聽他講述他親身經歷的令人難忘的測繪故事。
初識不知測繪意 歷經磨煉成行家
“我參加工作時不太了解測繪是干什么的。那時正值改革開放,為了搞經濟、抓生產,各地的地圖需求很旺盛,但局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,江蘇仍有很多無圖區,只有解放前的一些粗略的手繪圖稿。而且,當時我們的設備很落后,人員水平也參差不齊,所以,第一代1:1萬基礎測繪地形圖制圖幾乎是從零開始的。那時我們是4人一組,1個人觀測,1個人記步,1人選點,1人扛標尺,4人相互配合,一個小組只有一輛自行車,那一張張圖都是一步步走出來的,別說電腦了,連計算器都沒有,經常是通宵打算盤或者手寫計算來復核白天測量的點位。遇到數據誤差偏大,第二天還得補測。我和3位同事整整干了50天才完成第一幅圖。看到成果時,我很高興,很有成就感,對測繪的了解也更進了一步。”老宋說。
“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鹽城大豐,為了測繪幾條溝渠中間的一個碎步點,一個老同志在田埂上來回繞了1個多小時。”老宋說,當時剛參加工作的他,真不理解為何這一個點就要耗費1個多小時。“后來,我才明白,每個碎步點都是反映地形的重要組成部分,還真是‘一個點都不能少’。”緊接著他們又遇到一條大河,需要在河對岸打一個點,當時沒有船也沒有橋,一位老同志二話不說,一只手頂著測繪儀器,一只手打水,掙扎著游到對岸,爬上岸用手抹把臉,就開始測點。徒手扛著儀器游過河流,萬一發生險情,后果不堪設想。這兩位老同志身上那種嚴謹的工作態度、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,給當時年輕的宋建鄴帶來很大震撼,他也因此對測繪這個行業充滿了敬意。
40年的測繪緣,老宋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測繪行業的發展變遷,科技一直在進步,國家一直在快速發展,他也從一名年輕的解放軍戰士,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測繪人。
肩扛標尺心志堅 不懼艱險繪江淮
老宋告訴筆者,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在野外吃飯是最大的問題,那時候江蘇也遠不像現在這么發達,測繪隊員們只能自帶干糧和水,或者走到哪里就到當地老鄉家搭個伙,臨走時給老鄉糧票和錢。老鄉也很淳樸,很多都不收糧票。
在野外作業,有旅館就住旅館,那個時候的旅館就是大通鋪,1毛錢1晚,衛生條件很差。即使這樣條件的旅館,很多地方也沒有,只能找老鄉家借宿。更艱苦的是到荒山野地里測繪,有時一干就是幾個月,期間根本沒辦法洗澡。“那種滋味,現在的年輕人難以想象。當時,從蘇北駐地坐長途車回南京需要耗費一天時間。有一次,測區領導安排我去兄弟單位送資料,我在蘆葦蕩里迷了路,又冷又餓,一直跑到天快黑了,才碰到一位好心的老鄉把我領出來。”老宋說:“雖然我在外業工作的時間不算長,但這段經歷為我后續的工作打下了非常扎實的基礎,特別是老一輩測繪人那種細致嚴謹、堅忍不拔的工作作風,讓我受益無窮。”
據老宋回憶,當時江蘇局系統共有近600人,從1977年到1986年,用了近10年時間,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,才最終完成第一次覆蓋全省的1:1萬地形圖測繪。
如今,經過40年的深化改革、開拓奮進,江蘇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實現騰飛,統一監管能力不斷提升,基礎測繪工作穩步開展,地理信息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升,產業發展呈現集群集聚發展態勢,為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手握尺筆匠心描 字字珠璣躍紙上
伴隨著改革開放,測繪事業經歷了從傳統模擬測繪的小筆尖、玻璃棒、曲線筆,到數字化測繪的計算機、繪圖儀,再發展到信息化測繪的信息系統、云平臺的巨大變遷。
據老宋介紹,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江蘇局都是人工制圖,技術要求很高,一張全省地圖上有上萬個注記,這些都是靠人用小筆尖一筆一劃寫出來的,非常艱難,工作效率也低。直到1992年,江蘇局才引進第一臺計算機,老宋使用的第一臺電腦的內存才6MB。2000年左右,計算機制圖時代來臨,實現了測繪工作從手工到計算機制圖的大變革。早期繪制一幅1:1萬地形圖需要投入很多人四五十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,僅需一個人一星期左右就能完成了。
改革開放40年,江蘇測繪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看到那么多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進入測繪這個大家庭,老測繪宋建鄴打心眼兒里高興。他請筆者向年輕的測繪人轉達一個老測繪的心里話:“干測繪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工匠精神,因為我們在圖紙上、電腦上的一筆一劃,都關系到國家的主權和利益。嚴謹的工作態度決定了事業發展的高度,對每個生產工序都必須一絲不茍,對成果質量要精益求精。另外,干內業的年輕人要爭取跑幾次外業,測繪外業是個鍛煉人意志品格的大熔爐,雖然我干外業的時間不長,但對我的成長很有益處。只有在外業實地調繪過,才能真正達到測繪內外業無縫銜接的境界,才能切身感受到測繪祖國壯美山河的那份光榮和自豪。”
更多相關
首次利用無人機攝影測量揭示海冰表面精細結構
《遙感》封面:“極鷹III號”拍攝的海冰影像 參加中國第33次南極考察的科研人員進行冰面無人機作業。(張寶鋼攝) 海冰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因子,但目前對于大范圍海冰表面形態的精細刻畫仍存在諸多困難...
徠卡BLK360三維激光掃描儀在假山面積測算中的應用
1、概述 假山施工面積與其經濟價值息息相關。對于其不規則表面積的計算,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鋼絲網使用面積或者貼報紙、丈量的方式來間接計算表面積。常規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,一是效率低下,需要大量的人...
徠卡全站儀在蘇州地鐵4號線自動化監測中的方案應用
吳江太湖新城軌交4號線松陵大道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即將進入到全面開啟階段,是蘇州市2018年度城建交通重點項目建設計劃。總用地面積約51900㎡,總建筑面積約25萬㎡,總投資約31.6億元。樞紐地上3...
中國地質調查局率先完成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升級轉換
12月28日,中國地質調查局在京舉辦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轉換工作座談培訓會。會議透露,地質調查領域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升級轉換工作已完成,2018年新開設的地質調查項目將全部采用2000國家大...
“中國極地測繪之父”鄂棟臣逝世 曾連續11次挑戰南北極
那個曾經的放牛娃,那個曾連續11次挑戰南北極的漢子,那個為我國極地科考奉獻一生的老人,走了,去了比南北極更遙遠的地方。 被譽為“中國極地測繪之父”的武大教授鄂棟臣,2月21日因病在武大中南醫院逝...
穿越到過去,探索古代的測量科技
現代測繪科技進步神速,包括北斗在內的四大導航系統(BDS、GPS、伽利略系統、格洛納斯)服務全球,如同天眼,精密程度極高,那么如果在古代,測繪和定位這類需要精密儀器的工作怎么開展呢?一起來看一下吧...
【徠卡本地化軟件介紹】您的外業測量智能化助手
徠卡手機測量系統于2011年在市場上推出,是業界首款運行于Android平臺的GNSS控制程序。相對于傳統的控制手簿Android智能手機或平板體形小巧輕便,可以有效降低外業作業的強度,...
定期校準儀器,保證測量結果準確性
定期校準儀器是確保測量結果準確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步驟。無論是全站儀、GPS接收機、水準儀、RTK設備還是其他任何測量儀器,隨著時間的推移,儀器內部的機械部件可能會磨損,電子元件可能會老化,導致測量精度下...